預制菜指以農、畜、禽、水產品為原料,配以各種輔料,經預加工(如分切、攪拌、腌制、滾揉、成型、調味)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。近年來,預制菜銷量大幅增長,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爭相布局預制菜,預制菜投融活躍,長期來看我國預制菜行業規模有望超3萬億。
市場:有望實現3萬億元以上規模
目前國內預制菜市場以餐飲(B端)為主要銷售渠道,據渠道調研數據,預制菜在B端銷售占比為80%。B端銷售占比為80%,預制菜(包括即食、即熱、即烹、即配四類產品,下同)在B+C端市場的規模合計為2044-3066億元。受到疫情影響以及懶人經濟的推進,預制菜食品也成為了繼外賣后消費者的另一省心選擇。
數據顯示,我國目前的預制菜市場存量約為3000億元,如果按照每年20%的復合增長速度估算,未來6-7年我國預制菜市場可以成長為萬億元規模的市場,長期來看我國預制菜行業有望實現3萬億元以上規模。
企查查數據顯示,2011年的注冊量為1796家,2015年首次突破4000家,2018年首次突破8000家,2020年注冊量達到十年之最,全年共新注冊1.25萬家,同比增長9%。目前,預制菜相關企業注冊資本主要集中在100萬以內。
品牌:預制菜產業入局者頗多
當下,我國預制菜企業入局者眾多,主要有“預制菜第一股”味知香、王欄樹等專業從事預制菜產業的企業;鍋圈、盒馬鮮生等零售企業做預制菜;餐飲端西貝、海底撈等代表;雙匯、金鑼以及龍大肉食等肉食在搶占預制菜市場。
我國專業預制菜企業并不少,其中味知香、好得睞、蒸燴煮等為代表的預制菜企業在行業內精耕多年,有一定的市場地位。以味知香為例,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收3.7億,同比增長31.4%;實現歸母凈利潤6142萬,同比增長17.4%。味知香C端/B端之比約為7:3,加盟店為C端主要渠道;公司著重打造加盟店體系,加盟模式布局領先、發展較快。
近兩年,隨著我國新消費形式不斷涌現,食材超市、生鮮便利店等新零售企業逐漸增多,盒馬鮮生與鍋圈食匯便是其中的表率,這些企業均有預制菜產品的布局。以盒馬鮮生為例,以預制菜為代表的速食產品需求上漲,倒逼其向預制菜偏移。而鍋圈所聚焦的火鍋食材產品本身就屬預制菜產品的重要一環。
新雅粵菜大廚、西貝、眉州東坡、廣州酒家等老牌餐飲店不斷入局預制菜產品。一方面預制菜產品工業化的制作方式,可以促使預制菜產品更具標準化,口味更加統一,有利于連鎖餐飲店管理;另一方面,預制菜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可以讓餐飲企業向零售市場邁進。以西貝為例,其利用供應鏈基礎及流量優勢,推出預制菜品牌——“賈國龍功夫菜”。
以龍大肉食、雙匯發展為代表的肉制品生產企業有建設預制菜工廠的先天優勢。從供給端來看,預制菜企業大多只能專注于最擅長的2-3個品類,品類發展受限,而肉制品企業則有原料優勢與產品研發優勢;從需求端來看,多數終端需要多品類“一站式服務”,尤其是很多預制菜對新鮮度要求高,需要頻繁地大規模冷藏配送。這些需求一般的預制菜企業很難滿足。
1、餐飲企業工業化驅動預制菜市場擴容
餐飲企業工業化趨勢下,預制菜市場有望持續擴容。2017年美國CR5餐飲企業均為連鎖快餐類企業,市占率達10.55%。而我國餐飲行業連鎖化率盡管近年迅速提升,從2015年的8.7%提升至2018年的9.6%。
對標國際,美國和日本的餐飲連鎖化率分別為53%和49%,我國的連鎖化率和標準化程度提升空間仍大。餐飲企業標準化、規?;?、工業化的強烈需求,將倒逼供應鏈改革,預制菜市場發展可期。
2、政策利好行業規范發展
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,對食品生產、加工、流通等環節進行了規范,并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機制,包括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》、《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》、《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》、《關于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若干規定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及文件。同時,國家也通過立法加強了消費者權益保護、對企業商業特許經營活動進行了規范。這類法律法規促進行業有序發展,維護了市場秩序。
3、冷鏈物流配送能力加強帶動行業發展
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,我國物流行業得到了飛速發展,部分物流企業開始進入生鮮物流領域,直接促進了我國冷鏈運輸行業發展。在專業物流企業的帶動下,低溫保鮮技術、車輛設計制造技術、信息化物流配送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,上述技術的運用成本大幅降低。本行業也受益于冷鏈物流技術的提升,組建自有冷鏈運輸車隊、購置信息化物流系統的成本大幅下降。
在先進的物流配送體系下,半成品菜企業擴大了配送范圍,提升了產品配送效率,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擴大市場覆蓋面,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。